文章最后有文化素养测验,要不要试试?
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些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字——“祇、祗、袛、衹”。
是不是看花眼了?别急,咱来一文看清楚他们的区别。
不过先说好啊,这几个长得跟四胞胎似得,你可得瞅仔细喽,不然还是迷糊。
咱先来看看“祇”和“祗”。偏旁部首是“示”部。
为什么“祇”和“祗”这么容易混淆呢?
看看它们的样子,一个下面没有点,一个下面有点。这“一点”,可不是随便加点的,这一点,意义重大!
祇
“神祇”这个词汇,(读音:shén qí),与“神奇”同音。
“祇”指的是地神,而“神”指的是天神。合起来就是泛指一切神明。
古籍有“天神曰灵,地神曰祇”的说法。
所以,当我们在谈论“神祇”时,我们实际上涉及到超自然的力量。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,神祇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形象。
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,以“三清”为最高神。道教所信仰的神仙包括天神、地祇、物灵、地府神灵等,其中天神、地祇等是先天存在的真圣。此外,祇字在古代还读作zhǐ,表示“仅仅、正好、只”等意思。如:“胡逝我梁,祇攪我心。”
《詩經·小雅·何人斯》在历史上,“祇”、“祗”、“衹”三者在表示“仅仅、只有”的意思时皆可用,但自宋代开始,已出现改用“只”的趋势;《简化字总表》明确规定用“只”这个字。祗 zhī
“祗”表示的是“恭敬”的含义。
祗,敬也。
—— 《说文》比如:祗候、祗请,表示恭敬的等候、恭敬地邀请 。
“祗请”这个词,在书信或正式场合中,你或许还能看到这样的用法:“祗请阁下莅临指导。”这里的“祗请”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和邀请的诚意。
神祗?实际上是没有这个词的,属于是“神祇”一词的误写误用。但有人就喜欢这么写,那……咱也没办法。
接下来,让我们聊聊“衹”和“袛”。带“衣”部旁的。
这两个字,偏旁都是“衣”,通常和衣物有关。但是,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却大相径庭。
“衹”
读“zhǐ”时,本意是橘紅色丝织品。
在古代,还有“仅仅、唯一、只”的含义。同祇字一样,被“只”字替代了。
读作“qí”时,在古代表示的是和尚或者尼姑们穿的衣服,但现在谁还这么叫啊,人家都改称“袈裟”了。
有人说了,那“神衹”是啥意思呢?我就问问,你见过神仙穿的是啥衣服吗?所以说“神衹”这个词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,这是一个错误的用法,因为它其中有个读音是“qí”,所以容易跟“神祇”混淆。
“袛”
读作“dī”,是指贴身穿的短衣。
比如:“袛裯”(dī dāo)这个词儿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古色古香的?
它实际上是古代使用的一个词,“袛”字的意思是贴身穿的短衣,“裯”则是指短衣或者被单、床帐。所以,当你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,“袛裯”指的是贴身的内衣或者短衣。
在古代文献中,“袛裯”这个词儿还挺常见的。比如在《后汉书·羊续传》里就提到:
“惟有布衾敝袛裯。”
这里的“敝袛裯”就是指破旧的贴身内衣。
啥?有人说“神袛”啥意思?我说哥们,你见过神仙穿短袖吗?
所以,这4个让人看花眼的字,只有“神祇”是正确的用法。
其他的,也别谁都跟“神”扯上联系。之所以用错,都是因为这四胞胎,傻傻分不清啊!
如果你在古代,穿着“袛裯”(dī dāo),也就是短衣,然后去祭祀“神祇”,那场面是不是有点滑稽?是不是有点过于随意了?这就是汉字的魅力,它们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。
学习汉字,有时候真的让人又爱又恨。其实这些个字,说起来,在现代已经使用不多,光看一眼,就让人头疼!
但是,咱还是得给他整明白了,这样,再碰上这些个玩意儿,也显得咱有文化不是?
文化素养测验:你知道下边的成语吗?评论区见。提示:看得东西太多。 END 看传统文化公众号的都是高素质人群,有收获请点个免费的小赞赞+在看
感 谢 !
点关注 每晚7点半,领略汉字之美。